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

駱芬美老師的兩本臺灣史書籍(時報出版)

 

被誤解的臺灣史:1553~1860 之史實未必是事實


被混淆的臺灣史:1861~1949 之史實不等於事實

  我記得國中有一本《認識台灣(歷史篇)》教科書,用一冊的篇幅介紹台灣歷史,不過可能是因為書不夠厚(?)的關係,加上國中主要還是考試領導教學,只學到瑣碎的史實,不精確也不連貫,當初很懵懂所以也不懂得發問,只想著把課本的東西都背起來,考試得高分就好。《認識台灣》之後就幾乎都是中國史,高中上得更細,社會組還要上文化史,指考會考。如果不讀課外書的話,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台灣歷史,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有類似的經驗。

  不過歷史應該怎樣學比較有趣呢?以前從教科書學到的多半是依照時間粗略分類,像是中國重要的幾個朝代、各個朝代之內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,但是這些事件為什麼會發生、造成了多麼深遠的影響,卻不是每位老師都會講解。我想這也是很多人上歷史課的經驗:如果老師不會說故事,那麼這些歷史事件不過是一堆以天書寫成的斷簡殘片,無法理解,對當下甚至未來似乎也沒什麼用。所幸這幾年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歷史研究者,不只治學嚴謹,故事也很引人入勝,例如我很喜歡的部落格「大人的世界史」,從有趣的小事寫起,文字細膩優美,內容深入淺出,不知不覺就會花上一兩個小時。

  這次推薦的兩本臺灣史書籍也有類似的優點,從教科書的觀念漏洞(或誤差)下筆,帶入當時的整體局勢,扭轉我們對重要歷史事件的看法,除了課本記載的歷史事件以外,也有幾篇文章專門講述不同時期台灣人的生活情形,讀起來很輕鬆有趣。每篇文章都以「你以為:...... /事實是:......」開頭,內文詳細介紹歷史事件的脈絡,包括當時台灣的處境、不同勢力之間的拉扯,以及當時普遍流行的觀念等,文字生動活潑。篇末則有許多註釋,進一步解釋內文無法細談的部分,還附上圖表與年表,方便對照,像是〈臺北如何變成臺灣的政經重心?〉的「清代台灣行政區畫沿革」圖表,就很一目了然。作者駱芬美老師任職於銘傳大學與輔仁大學的通識教育中心,研究領域是明史,因為教學需求而接觸臺灣歷史,這些文章是集結她先前在 News98 電台「九八講堂」專題講述臺灣史的內容,加上多張珍貴的史料圖片與師丈蔡坤洲攝影師另外拍攝的照片,內容很豐富,適合求知態度旺盛的學生,也很適合社會人士。有點惋惜的是,《被混淆的臺灣史》雖然號稱寫到 1949,但事實上只寫到日治時期結束而已。我不想聯想到政治,就算是十六、十七世紀的臺灣歷史研究,也一直都有新發現,或許 1945 後的歷史更加複雜,很難以這種語氣述說吧。

  這套書對我還有另一層意義。我開始關心公民事務以來,一直在拿捏保守與激進的分寸,家人擔心我無法自拔,我有時也害怕他們對我傳達的觀念保持距離。上次回家時我把《被誤解的臺灣史》帶在路上看,也隨口向我媽推薦了兩句,沒想到她非常喜歡這本書,孝順如我就把它留在家裡,等她看完。媽媽喜歡這樣的書籍,不只能增進對家鄉故土的了解,對我也是一種肯定,我真的非常高興。

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

【工作】寫履歷表的一些心得


  求職、寫履歷表對很多人而言都是頭痛麻煩事,也曾經很困擾我。我不敢說自己是專家,但我確實下過一番工夫,也徵詢過專家的建議,把心得分享給大家,一起交流,我想應該是很不錯的。

中文/英文履歷表的種類與格式

  人力銀行網站或是某些具備標準作業程序 (SOP) 的公司會提供表格式中文履歷表,像手寫表單那種的格式,但我個人最不喜歡這種履歷表,因為排版太雜亂,資訊太多太淺。表格式履歷表的優點同時也是缺點:要求所有求職者提供範圍相同的資訊,把個人的獨特風格降到最低,以便快速進行所謂「客觀」的比較。這種篩選方式對於取代率高的工作很有用,但如果是需要個人特色的工作,或是文字/藝術工作,請一定要自己寫一份履歷,需要使用英文的工作也可能需要英文履歷。

  英文履歷的名字很多,但並不複雜:CV 是拉丁語 Curriculum Vitae 的縮寫,比較口語的說法是 résumé,中文或可稱作「簡歷」。CV 可長可短,我自己的寫法是第一頁放上姓名、聯絡方式(電話、電子信箱)、學經歷 (X 大學 X 系、XX 公司 XX 職位),越簡潔越好,詳細的資料放在第二頁,如果負責招聘的人想進一步了解,只要翻到第二頁就可以了。

  另外一個大家常講但不太了解的東西叫做 cover letter,它是一封信 (letter),放在英文履歷的最前面 (cover),我寫的內容包括 (1) 在哪裡看到招聘訊息 (2) 簡單說明自己的學經歷,以及有哪些能力適合這份工作 (3) 聯絡方式 (4) 感謝語。記得要遵照信件格式喔!

  職場有一個普及程度相當於 facebook 的網站叫做 LinkedIn,登入之後系統會引導填寫個人檔案,例如學經歷、社團活動經驗、社會服務記錄等,檔案有永久連結,也可以匯出 PDF,非常貼心。LinkedIn 的檔案如果詳細填寫,匯出作為應徵資料已經足夠,不過我不會直接交這些檔案,而是利用 LinkedIn 的條列顯示方式檢視自己的經歷,必要的時候複製貼上。

履歷表要寫什麼?

  嚴格說來,我的中文履歷表也有不少表格,不過表格的作用只是取代冒號、對齊排版,像這樣:


  這些資訊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,所以儘量保持簡潔扼要、容易閱讀,把所有戰力放在自傳。請注意,自傳千萬不要白頭宮女話當年,也不要把祖宗十八代都搬出來當應援團!公司在乎的是你這個人適不適合,而不是你的家人或老師適不適合,青春歲月的往事如果跟應徵的工作沒有密切關係,提出來只是徒增評估人員的困惑跟反感而已。另一個大問題是用詞過於虛浮,不切實際,很多人喜歡說自己「開朗、樂觀、喜歡幫助別人」,但是並沒有提出切實的說明,聽起來就很無力,而且這些形容詞有太多人用過了,能避免就儘量避免。

  社會新鮮人比較吃虧的地方是沒有正職工作經驗,不過這並不代表一定會吃虧,只是要花比較多時間做功課。應徵工作的時候,對工作內容的掌握越多越好,Google 一下通常就可以找到不少心得,或者也可以詢問同產業或甚至做過類似工作的親友。接下來可以評估自己擁有哪些能力或經驗,適合在履歷中提出吸引 HR 的注意,但是千萬不要吹牛,也要儘量避免華麗辭藻,聽起來會很不誠懇,面試的時候萬一被戳破會很糗。求職心法沒什麼特別,只有「知己知彼」而已,探究自己想要什麼、適合什麼,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祝大家都能找到好工作!

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

《學校不敢教的小說》(朱宥勳著,寶瓶出版)


  當初似乎是一起買了《學校不敢教的小說》跟《堊觀》,兩本都很棒,今天先談談《學校不敢教的小說》。
  《學校不敢教的小說》的原型是集結作者朱宥勳在《幼獅文藝》雜誌專欄的文章,選錄多篇台灣文學小說深入介紹,出書時另外增補七篇。入選的作品大致有以下特點:(1) 長短不限,但必須是 2000 年以前發表的台灣文學作品 (2) 擁有一項「課本不教」的性質,例如某種社會代表性、基進意識、尖銳的題材或因為某些制度性歧視而被排除 (3) 以「文青」的品味衡量,在水準之上。我自認沒有受過什麼文學薰陶,即便大學讀的是外文系,但因為對歐美歷史文化了解有限,課堂上讀過的文學作品只懂一半,沒有深刻的體驗(天音:自己懶惰還敢說 =_=),這本書教了我很多東西。更棒的是,這本書設定的讀者是中學生,文字淺顯易懂,即便是介紹小說家使用的文學技巧,筆法也很親切,我想不只是學生,社會人士讀起來應該也滿輕鬆的。
  《學校不敢教的小說》涵蓋的面向很廣,包括正視自己的身體與情感、探討日據時代台灣人的處境、「進步」的負面影響、建立自主意識、理解/同情受苦的人,以及懷疑權威,這些恰恰是年輕人多所疑惑,但是學校教育無法解答,甚至從根本上漠視的議題。朱宥勳是我很欣賞的年輕作家,文學基礎深厚,寫作技巧高超,而且有教學熱忱,除了出書推廣台灣文學以外,他也接受演講邀約,學校或社團老師如果有興趣也歡迎找他,相信不會後悔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