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

駱芬美老師的兩本臺灣史書籍(時報出版)

 

被誤解的臺灣史:1553~1860 之史實未必是事實


被混淆的臺灣史:1861~1949 之史實不等於事實

  我記得國中有一本《認識台灣(歷史篇)》教科書,用一冊的篇幅介紹台灣歷史,不過可能是因為書不夠厚(?)的關係,加上國中主要還是考試領導教學,只學到瑣碎的史實,不精確也不連貫,當初很懵懂所以也不懂得發問,只想著把課本的東西都背起來,考試得高分就好。《認識台灣》之後就幾乎都是中國史,高中上得更細,社會組還要上文化史,指考會考。如果不讀課外書的話,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台灣歷史,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有類似的經驗。

  不過歷史應該怎樣學比較有趣呢?以前從教科書學到的多半是依照時間粗略分類,像是中國重要的幾個朝代、各個朝代之內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,但是這些事件為什麼會發生、造成了多麼深遠的影響,卻不是每位老師都會講解。我想這也是很多人上歷史課的經驗:如果老師不會說故事,那麼這些歷史事件不過是一堆以天書寫成的斷簡殘片,無法理解,對當下甚至未來似乎也沒什麼用。所幸這幾年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歷史研究者,不只治學嚴謹,故事也很引人入勝,例如我很喜歡的部落格「大人的世界史」,從有趣的小事寫起,文字細膩優美,內容深入淺出,不知不覺就會花上一兩個小時。

  這次推薦的兩本臺灣史書籍也有類似的優點,從教科書的觀念漏洞(或誤差)下筆,帶入當時的整體局勢,扭轉我們對重要歷史事件的看法,除了課本記載的歷史事件以外,也有幾篇文章專門講述不同時期台灣人的生活情形,讀起來很輕鬆有趣。每篇文章都以「你以為:...... /事實是:......」開頭,內文詳細介紹歷史事件的脈絡,包括當時台灣的處境、不同勢力之間的拉扯,以及當時普遍流行的觀念等,文字生動活潑。篇末則有許多註釋,進一步解釋內文無法細談的部分,還附上圖表與年表,方便對照,像是〈臺北如何變成臺灣的政經重心?〉的「清代台灣行政區畫沿革」圖表,就很一目了然。作者駱芬美老師任職於銘傳大學與輔仁大學的通識教育中心,研究領域是明史,因為教學需求而接觸臺灣歷史,這些文章是集結她先前在 News98 電台「九八講堂」專題講述臺灣史的內容,加上多張珍貴的史料圖片與師丈蔡坤洲攝影師另外拍攝的照片,內容很豐富,適合求知態度旺盛的學生,也很適合社會人士。有點惋惜的是,《被混淆的臺灣史》雖然號稱寫到 1949,但事實上只寫到日治時期結束而已。我不想聯想到政治,就算是十六、十七世紀的臺灣歷史研究,也一直都有新發現,或許 1945 後的歷史更加複雜,很難以這種語氣述說吧。

  這套書對我還有另一層意義。我開始關心公民事務以來,一直在拿捏保守與激進的分寸,家人擔心我無法自拔,我有時也害怕他們對我傳達的觀念保持距離。上次回家時我把《被誤解的臺灣史》帶在路上看,也隨口向我媽推薦了兩句,沒想到她非常喜歡這本書,孝順如我就把它留在家裡,等她看完。媽媽喜歡這樣的書籍,不只能增進對家鄉故土的了解,對我也是一種肯定,我真的非常高興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