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

《誤譯的人生》(妮娜·休勒著,楊士堤譯,野人出版)



身為翻譯工作者,「誤譯」是我最大的噩夢,也是每天幾乎都會處理到的問題,所以我在網路書店發現《誤譯的人生》這本書時,對內容非常好奇,想看看作者怎麼描寫誤譯這回事。讀完之後,我覺得這本小說主要還是在寫「人生」,對「誤譯」的處理不盡深入,也不盡精確。我無意責備作者,也無意貶低這個故事的價值,只是覺得小說描寫的翻譯工作跟我實際面臨的狀況有些差距,導致閱讀的過程不太盡興。

故事大綱是這樣的:精通五國語言的譯者漢娜·舒伯特,正在將一部日文小說翻譯成英文,在字斟句酌的過程中,她帶入了自己的價值觀,改動了很多地方。她胸有成竹地交稿,但是原作者卻非常不滿意,甚至直接批評她毀了這部小說。就在漢娜又生氣又委屈的時候,突然發生了一起意外,她失去了四種語言能力,日語成為她的母語。因緣際會,她決定前往日本,實際走訪小說描寫的地方,甚至親自拜訪小說人物的原型。她在這段旅程中不停回憶、不停反思,自己的誤譯或許不只在於語言的理解與重述,還包括了思考模式與價值觀。

在我看來,漢娜的做法犯了大忌。譯者翻譯的時候固然會受到文化與價值觀的影響,但是最不應該做的事情,就是把書中人物「改造」成另一個人。以漢娜在翻譯界的地位,她應該不至於對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的心境缺乏了解到必須「腦補」的地步。如果這是翻譯界的常態,那麼該探討的似乎是產業問題,而不是文化或價值觀的差異與影響。

漢娜對於翻譯的理解也跟我不同,她在日本的演說中提到:
或許翻譯是甲語言轉換到乙語言時,所創造出來的另一種既純粹又真實的語言。而且,翻譯在轉換的過程中,必須要找出兩種文字的真實意義,因此這或許也保留了雙方的本質。翻譯不僅轉換了那些隱藏在語言底下的口語、文化、性別和年齡,甚至也囊括了語言的所有層面。如果我們的原始共通語言已經解離到世界各地,或許我們可以從意義上整合兩種不同的語言,並且創造出一種更純粹的語言。這時,翻譯就不再是甲語言或乙語言,而是一種丙語言:一種可以經由討論而產生的語言,同時也是一種更能傳達出真相的語言。(114 頁)
漢娜對於翻譯「轉換」的過程詮釋很精準,但我認為譯者理解、吸收的內容與概念無法以文字描述,因此不能稱為「語言」,譯文仍然是「乙語言」的產物,而且是譯者描述「自己理解與吸收的概念」的產物。我認為翻譯不會比原著更純粹,但我不知道作者的看法如何,故事並沒有交代漢妮對翻譯的理解是否改變,讓我耿耿於懷。至於譯文是否更能傳達出真相,文學解讀的「真相」是否存在就是個問題,怎麼能期待譯文「傳達出真相」呢?

基於以上論點,我認為作者對於「誤譯」的處理不夠寫實,不過翻譯的概念如果要認真解釋,恐怕會過於抽象難懂(看看我前面寫了多少字 XD)。把翻譯這件事寫成小說,是很大的挑戰,我很佩服作者的勇氣。而且這本小說講的是日文翻英文,譯者勢必也要同時掌握兩種語言,考量到這一點,我認為譯者值得鼓勵,雖然句子還是能看出從英文直譯,但是對於日文譯法的解釋,日文文盲如我還滿能輕鬆理解的。

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

駱芬美老師的兩本臺灣史書籍(時報出版)

 

被誤解的臺灣史:1553~1860 之史實未必是事實


被混淆的臺灣史:1861~1949 之史實不等於事實

  我記得國中有一本《認識台灣(歷史篇)》教科書,用一冊的篇幅介紹台灣歷史,不過可能是因為書不夠厚(?)的關係,加上國中主要還是考試領導教學,只學到瑣碎的史實,不精確也不連貫,當初很懵懂所以也不懂得發問,只想著把課本的東西都背起來,考試得高分就好。《認識台灣》之後就幾乎都是中國史,高中上得更細,社會組還要上文化史,指考會考。如果不讀課外書的話,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台灣歷史,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有類似的經驗。

  不過歷史應該怎樣學比較有趣呢?以前從教科書學到的多半是依照時間粗略分類,像是中國重要的幾個朝代、各個朝代之內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,但是這些事件為什麼會發生、造成了多麼深遠的影響,卻不是每位老師都會講解。我想這也是很多人上歷史課的經驗:如果老師不會說故事,那麼這些歷史事件不過是一堆以天書寫成的斷簡殘片,無法理解,對當下甚至未來似乎也沒什麼用。所幸這幾年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歷史研究者,不只治學嚴謹,故事也很引人入勝,例如我很喜歡的部落格「大人的世界史」,從有趣的小事寫起,文字細膩優美,內容深入淺出,不知不覺就會花上一兩個小時。

  這次推薦的兩本臺灣史書籍也有類似的優點,從教科書的觀念漏洞(或誤差)下筆,帶入當時的整體局勢,扭轉我們對重要歷史事件的看法,除了課本記載的歷史事件以外,也有幾篇文章專門講述不同時期台灣人的生活情形,讀起來很輕鬆有趣。每篇文章都以「你以為:...... /事實是:......」開頭,內文詳細介紹歷史事件的脈絡,包括當時台灣的處境、不同勢力之間的拉扯,以及當時普遍流行的觀念等,文字生動活潑。篇末則有許多註釋,進一步解釋內文無法細談的部分,還附上圖表與年表,方便對照,像是〈臺北如何變成臺灣的政經重心?〉的「清代台灣行政區畫沿革」圖表,就很一目了然。作者駱芬美老師任職於銘傳大學與輔仁大學的通識教育中心,研究領域是明史,因為教學需求而接觸臺灣歷史,這些文章是集結她先前在 News98 電台「九八講堂」專題講述臺灣史的內容,加上多張珍貴的史料圖片與師丈蔡坤洲攝影師另外拍攝的照片,內容很豐富,適合求知態度旺盛的學生,也很適合社會人士。有點惋惜的是,《被混淆的臺灣史》雖然號稱寫到 1949,但事實上只寫到日治時期結束而已。我不想聯想到政治,就算是十六、十七世紀的臺灣歷史研究,也一直都有新發現,或許 1945 後的歷史更加複雜,很難以這種語氣述說吧。

  這套書對我還有另一層意義。我開始關心公民事務以來,一直在拿捏保守與激進的分寸,家人擔心我無法自拔,我有時也害怕他們對我傳達的觀念保持距離。上次回家時我把《被誤解的臺灣史》帶在路上看,也隨口向我媽推薦了兩句,沒想到她非常喜歡這本書,孝順如我就把它留在家裡,等她看完。媽媽喜歡這樣的書籍,不只能增進對家鄉故土的了解,對我也是一種肯定,我真的非常高興。

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

【工作】寫履歷表的一些心得


  求職、寫履歷表對很多人而言都是頭痛麻煩事,也曾經很困擾我。我不敢說自己是專家,但我確實下過一番工夫,也徵詢過專家的建議,把心得分享給大家,一起交流,我想應該是很不錯的。

中文/英文履歷表的種類與格式

  人力銀行網站或是某些具備標準作業程序 (SOP) 的公司會提供表格式中文履歷表,像手寫表單那種的格式,但我個人最不喜歡這種履歷表,因為排版太雜亂,資訊太多太淺。表格式履歷表的優點同時也是缺點:要求所有求職者提供範圍相同的資訊,把個人的獨特風格降到最低,以便快速進行所謂「客觀」的比較。這種篩選方式對於取代率高的工作很有用,但如果是需要個人特色的工作,或是文字/藝術工作,請一定要自己寫一份履歷,需要使用英文的工作也可能需要英文履歷。

  英文履歷的名字很多,但並不複雜:CV 是拉丁語 Curriculum Vitae 的縮寫,比較口語的說法是 résumé,中文或可稱作「簡歷」。CV 可長可短,我自己的寫法是第一頁放上姓名、聯絡方式(電話、電子信箱)、學經歷 (X 大學 X 系、XX 公司 XX 職位),越簡潔越好,詳細的資料放在第二頁,如果負責招聘的人想進一步了解,只要翻到第二頁就可以了。

  另外一個大家常講但不太了解的東西叫做 cover letter,它是一封信 (letter),放在英文履歷的最前面 (cover),我寫的內容包括 (1) 在哪裡看到招聘訊息 (2) 簡單說明自己的學經歷,以及有哪些能力適合這份工作 (3) 聯絡方式 (4) 感謝語。記得要遵照信件格式喔!

  職場有一個普及程度相當於 facebook 的網站叫做 LinkedIn,登入之後系統會引導填寫個人檔案,例如學經歷、社團活動經驗、社會服務記錄等,檔案有永久連結,也可以匯出 PDF,非常貼心。LinkedIn 的檔案如果詳細填寫,匯出作為應徵資料已經足夠,不過我不會直接交這些檔案,而是利用 LinkedIn 的條列顯示方式檢視自己的經歷,必要的時候複製貼上。

履歷表要寫什麼?

  嚴格說來,我的中文履歷表也有不少表格,不過表格的作用只是取代冒號、對齊排版,像這樣:


  這些資訊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,所以儘量保持簡潔扼要、容易閱讀,把所有戰力放在自傳。請注意,自傳千萬不要白頭宮女話當年,也不要把祖宗十八代都搬出來當應援團!公司在乎的是你這個人適不適合,而不是你的家人或老師適不適合,青春歲月的往事如果跟應徵的工作沒有密切關係,提出來只是徒增評估人員的困惑跟反感而已。另一個大問題是用詞過於虛浮,不切實際,很多人喜歡說自己「開朗、樂觀、喜歡幫助別人」,但是並沒有提出切實的說明,聽起來就很無力,而且這些形容詞有太多人用過了,能避免就儘量避免。

  社會新鮮人比較吃虧的地方是沒有正職工作經驗,不過這並不代表一定會吃虧,只是要花比較多時間做功課。應徵工作的時候,對工作內容的掌握越多越好,Google 一下通常就可以找到不少心得,或者也可以詢問同產業或甚至做過類似工作的親友。接下來可以評估自己擁有哪些能力或經驗,適合在履歷中提出吸引 HR 的注意,但是千萬不要吹牛,也要儘量避免華麗辭藻,聽起來會很不誠懇,面試的時候萬一被戳破會很糗。求職心法沒什麼特別,只有「知己知彼」而已,探究自己想要什麼、適合什麼,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祝大家都能找到好工作!

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

《學校不敢教的小說》(朱宥勳著,寶瓶出版)


  當初似乎是一起買了《學校不敢教的小說》跟《堊觀》,兩本都很棒,今天先談談《學校不敢教的小說》。
  《學校不敢教的小說》的原型是集結作者朱宥勳在《幼獅文藝》雜誌專欄的文章,選錄多篇台灣文學小說深入介紹,出書時另外增補七篇。入選的作品大致有以下特點:(1) 長短不限,但必須是 2000 年以前發表的台灣文學作品 (2) 擁有一項「課本不教」的性質,例如某種社會代表性、基進意識、尖銳的題材或因為某些制度性歧視而被排除 (3) 以「文青」的品味衡量,在水準之上。我自認沒有受過什麼文學薰陶,即便大學讀的是外文系,但因為對歐美歷史文化了解有限,課堂上讀過的文學作品只懂一半,沒有深刻的體驗(天音:自己懶惰還敢說 =_=),這本書教了我很多東西。更棒的是,這本書設定的讀者是中學生,文字淺顯易懂,即便是介紹小說家使用的文學技巧,筆法也很親切,我想不只是學生,社會人士讀起來應該也滿輕鬆的。
  《學校不敢教的小說》涵蓋的面向很廣,包括正視自己的身體與情感、探討日據時代台灣人的處境、「進步」的負面影響、建立自主意識、理解/同情受苦的人,以及懷疑權威,這些恰恰是年輕人多所疑惑,但是學校教育無法解答,甚至從根本上漠視的議題。朱宥勳是我很欣賞的年輕作家,文學基礎深厚,寫作技巧高超,而且有教學熱忱,除了出書推廣台灣文學以外,他也接受演講邀約,學校或社團老師如果有興趣也歡迎找他,相信不會後悔的!

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

《殺戮的艱難》(張娟芬著,行人出版)


  「你反對/贊成死刑嗎?」不要擔心,現在還不必回答這個問題。就算把這本書看完,也不是一定要回答。關於廢死,這本書提供了不少知識,固然有其立場,卻不要求讀者跟進,我覺得很不容易。  
  這本書是張娟芬老師最新的著作。老師參與社會運動多年,早年投身婦女運動,因為蘇建和案開始關心死刑議題,近期最有名的文章應當是〈殺戮的艱難〉,也是這本書的第一篇。《殺戮的艱難》全書分成三個部分,第一部分「思考」以不同角色的細膩故事,點出思考死刑議題的方向;第二部分「行動」則依據時間整理了 2010 年發表的報章投書,當時死刑議題突然爆發,廢死聯盟面對各界攻訐,這些回應文章快、狠、準而不掉書袋,足見作者功力;第三部分「見證」則作於風波之後,回顧風雨飄搖時的點點滴滴,也道出事件過後的一些省思。書中論述精微但不瑣碎,周到但不複雜,講的東西不多,如果一次讀完整本書,可能會發現有些內容重複,但我個人覺得,因為牽涉到艱澀的法律觀念,多讀幾次有助於了解,並不覺得枯燥。
  老師文筆細膩、旁徵博引,雖然某些地方還是不免看出感情起伏,但是論理的文字大抵滿清楚的,除了從「廢死人士」的觀點出發,也寫了很多人的故事,例如受刑人、監獄輔導員、檢察官,還有監獄外排班的計程車司機。透過她的文章,法盲如我很快便瞭解看來艱澀的法律術語,也得以一窺法庭、監獄內外的眾生相,我想這是我一輩子都不會有的經驗。
  對於死刑,不管是反對或贊成,都是很大的決定。這麼重要的事情,沒有辦法馬上下定論是很正常的,只希望我們都能把它放在心裡,時不時思考一下,最後提出自己的理由,作出自己的決定。

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

《女醫師教你女性身體的知識》(河野美香著,溫欣潔譯,晨星出版)


  我對於性知識相關的書特別有興趣。我懂的不少,也很愛聊這方面的五四三,會想要收集這些書,是想看它們以什麼視角介紹性知識。就跟愛情一樣,人們對性有渴望,卻又避而不談,下場就是男生以為月經是像衛生棉廣告那樣的藍色(很扯對吧?真人真事喔!)不然就是不知道自己懷孕了沒然後上法西斯板 po 問卦文。之前讀過劉育志與白映俞兩位醫師合著的《臉紅心跳的好色醫學:從G點、隆乳、自慰到同性戀,醫生這樣談性》,他們以淵博的知識與專業而不失幽默的口吻,介紹大家常常聽到但卻羞於啟齒的關鍵字,深入淺出,我有時候還讀到笑出來,非常推薦。
  今天要介紹的書則是完全不同的路線,我想大家從封面就可以猜到這是一本圖文書,而且有可愛的女性角色跟傻傻的男性角色,畫風滿可愛的。這本書的語氣比較認真,資訊也很專業詳細(中文版有請婦產科醫師審訂),以 Q&A 的方式解答男性對女性身體與心思的常見疑惑。每個問題通常占兩頁,左頁是醫師的詳細回答,右頁則以輕鬆的漫畫重新演繹,偶爾夾雜民意調查的圖表。說到這個就不能不佩服日本人的功力,舉凡性經驗、高潮經驗、性生活頻率等等精細的問題,都有完整的人口統計數據,令人歎為觀止。
  對我而言,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發現男性對女性的疑惑之處,常常一邊讀一邊想「什麼?這也有問題?」不過話說回來,就是像我這樣的心態,才會讓男性不敢啟齒吧 XD 這本書也的確就是為男性打造的性教育書籍,很多問題感覺就像是男生會問的,漫畫的女性角色也頗萌,真的很不錯看。
  強烈建議女生塞給男友/老公看,也很建議想照顧女友/老婆的男生買來自修。因為作者是女醫師的關係,筆觸還滿細膩的,也一直建議男性要多多照顧女性的感受與需求,當一個好伴侶。如果讀完而且都有實踐的話,女友/老婆真的會很幸福!

《戀愛課:戀人的五十道習題》(陳雪著,印刻出版)


  第一次讀到陳雪小姐的文章是在 facebook,好像是分手幾個月之後,慌忙蓋上的傷口不再流血,但可預見有很長一段的復原時間。下個月就滿兩年了,雖然我到現在都還不敢宣稱自己痊癒,但我可以很肯定地說,她的文章對我幫助很大,不止慢慢養好了我的傷口,也增強了我的抵抗力。
  這本《戀愛課》是她在 facebook 發表文章的選集。與《人妻日記》平淡的幸福不同,《戀愛課》以感情的常見「關鍵字」為題,闡述她多年感情經驗累積下來的觀點,關於如何愛人、如何接受愛、如何維繫關係,見解獨到精闢,而且感人。她的文字有一種魔力,總是細膩描寫戀人的心境,有些語言像是喃喃低吟,卻直直扣人心弦,讀者不知不覺也會想著,是的,我要成為一個有能力愛人的人,我要打造一段讓雙方都成長的關係。
  我對於她愛情理論的詮釋是這樣的:
(1) 伴侶或關係其實不是生命中「一定會有」的東西,如果有人欣賞我們、願意為我們付出,我們應該感激,不要視為理所當然。
(2) 我們要先學會愛自己,才有能力愛別人。所謂的愛自己是對自己有信心、有安全感,不隨意猜忌懷疑,心靈強壯了,就可以承受愛的無常,更不會把自身的認同與對方的感情綁在一起。
(3) 愛之以德:給對方自由與信任,為他們的幸福著想,即使這意味著犧牲自己。付出是因為自己想要付出,而不是因為想要獲得對方的回報。
 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寶貴的觀點,因為這本書不是最近讀的,所以只想得起這些。facebook 這系列專欄還有持續推出新文章,《戀愛課》收錄的則是最經典的基本概念,讀完真的有茅塞頓開之感。總之真的非常建議青年朋友們讀這本書,這些觀念要實踐並不容易,但只要做到了,每段感情都會是成長,就算關係結束了,還是可以帶著滿滿的收穫,繼續在人生路上前進。

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

《室友》(今邑彩著,王蘊潔譯,皇冠出版)


  《室友》是我拜讀綿羊大大的第一篇譯作,也是全文讀完的第一本驚悚小說(抖)。之前電影上映時就滿想看,可惜找不到伴,只好先讀小說過過癮,沒想到小說也一樣嚇人,或許是因為閱讀有很多想像空間,自己營造的驚悚氛圍最恐怖。
  比《室友》恐怖的小說應該很多,不過《室友》赤裸描述了所有場景與動作,白描到一個極致的語言其實令人滿不舒服的,有一種詭異的氣氛。這種氣氛加上每章最後匆匆結束的短句與場景速寫,我自己覺得讀起來像是被打了一棒,而且我又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讀,讀完當天的進度室友也睡了,剩下我一個人面對寂靜的黑夜,真的毛到不行⋯⋯
  故事主線是異鄉遊子常遇到的情節:女大生春海偶然看上一間很棒的公寓,但是一個人負擔租金太昂貴,恰巧又在房屋仲介公司遇到另一位女學生麗子,兩人一見如故決定合租,不料後來卻發生了一連串詭異的事件。主線之外的章節敘事者都換成第一人稱,但是這個「我」到底是誰?隨著故事進展,看似毫無關係的各條線索會全部牽在一起,帶出意想不到的結局。撇除詭異的可怕氛圍,今邑彩營造線索的功力是很強的。
  說到結局,這版本的《室友》原先其實還有另一個結局,作者更「貼心」地叮嚀譯者,如果接受官方結局,就可以不用看下去了。(這麼說根本就是在誘殺譯者吧!!!!!)不過我看了之後覺得其實也還好,可能是因為先打足了預防針的關係。

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

《幸福陰影之舞》(艾莉絲·孟若著,汪芃、黎紫書譯,木馬出版)


  艾莉絲·孟若(Alice Munro)獲得諾貝爾獎之後,木馬文化旋即推出了她的一系列作品集,不過似乎並沒有按照原文的出版順序,這本《幸福陰影之舞》排在第四集,但其實是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。
  這是我第二次讀孟若的作品,第一本是選集的第二集《親愛的人生》。不過可能是因為我人生歷練不夠的關係,讀不懂她全無火氣的文字,覺得像是拳頭打在棉花裡,沒什麼心得好寫。相較之下《幸福陰影之舞》還有一點點銳氣,也描寫了很多我熟悉的場景,於是我終於能夠理解孟若的文字,以及帶給讀者的那種深深的感觸。當然,我這次的閱讀策略(如果有這種東西的話)也跟之前不太一樣。因為工作的關係,我習慣快速略讀文字,但是孟若的作品不能這樣讀,不然只會覺得每個故事都很平淡,最後的那一擊也不痛不癢。我每天睡前讀一篇,儘量保持周圍安靜,細細品嘗孟若營造的場景、人物性格與情節起伏,然後我發現,故事本來就平淡,激起漣漪的是讀者的認同與情緒。
  目前(是的,這本書我還沒讀完,但已經迫不及待想分享)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短篇有〈光彩琳琅的房子〉、〈兜風〉與〈辦公室〉。雖然是出版於 1968 年的作品,但是把現代台灣社會放進去似乎也非常適合。〈光彩琳琅的房子〉對照目前如火如荼的都更風潮,充滿既視感,故事裡那群想要構築美麗社區的人,以及他們的說辭,我們再熟悉不過。〈兜風〉則寫到了鄉間女孩的處境,來自都市、家世良好的男孩到鄉間度假時,也讓感情度了小小的假,但是女孩的感情可不像自然景色,有再生的規律。〈辦公室〉讓我想到吳爾芙的《自己的房間》,1929 到 1968 過了將近四十年,女性創業仍然極為艱辛,若以寫作為業,還必須背負嚴厲的異樣眼光。吳爾芙鼓吹女性開闢自己的房間,〈辦公室〉主角有了自己的房間,但是否從此獲得自由?1968 到 2014 也超過四十年了,我們對於女性自主空間的認知與接受度,有沒有進步?
  《幸福陰影之舞》由汪芃與黎紫書兩位合譯,不過黎小姐只有譯一篇,兩位譯者的手法不同、風格也有差異,讀者可以細細品味。我個人非常喜歡汪芃學姐的譯文,她是我大學學姐,文筆精緻細膩,有這樣優秀的譯者帶領,不管是經典還是當代文學作品,都變得有趣許多。

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

《夢幻花》(東野圭吾著,王蘊潔譯,皇冠出版)(微雷請慎入)



東野圭吾《夢幻花》,譯者:王蘊潔,春天出版。
閱讀時間:約三小時。(我的閱讀史第二名!)

我曾經很迷《天才伽利略》,也看過《嫌疑犯 X 的獻身》,不過都是影像作品,《夢幻花》是我第一次入手的東野著作。我不是推理書迷也不擅長推理,作為讀者,我喜歡看作者說故事更甚於猜測結局。這幾年推理系日劇大流行,大學教授跟家庭主婦都能成為神探,但是對我來說,每一集最吸引人的橋段只剩下兇手曝光後的自白,因為追尋資訊的過程是冰冷的,只有兇手交代犯意時才能看到人物內心的糾結。

我想這是東野風格吸引我的原因——他對於「人證」、「物證」的描述不只提供了資訊,也摻入了情感。我還記得看完《嫌疑犯 X 的獻身》電影之後滿滿的疑惑,無法理解為什麼教授可以憑著有限的線索推導出背後複雜的故事,也無法理解為什麼人可以用如此精密的方式,為了愛獻出生命。這幾年在社會上打滾,慢慢也理解了某些人身不由己的苦衷,我們之中大部份的人應該都無法經歷可歌可泣的悲壯愛情,但是東野筆下的那種浪漫,就算無法令人搥胸頓足,至少也會暗自流下淚來。

《夢幻花》安排縝密,人物描寫不特別細膩卻很具體,結局則是一貫地出人意表(我是這樣覺得啦,如果有讀者猜到了不要打我 XD)。但我覺得比起結局更出人意表的是,這個故事的意義似乎並不在於推理、破案,而在於追尋方向、承擔責任。書中幾乎每個人物都背負著重擔,一部份的人背著苦悶與無奈,有外力加諸的,也有內心想不開的,有人失去了生命,有人因為他人的苦悶而死,當然也有人日復一日艱難地活著,因為無法消化這些苦悶與無奈,而過著索然無味的生活。另一些人背負的則是責任,即便犯下過錯的不是他們,仍然要以「負責」為職志,執行命定的任務。苦悶與無奈的人慨嘆生命中的「無」,擔負責任的人只能接受生命被強行置入的「有」,而東野給予他們的憐憫是,讓苦悶與無奈的人找到方向,讓擔負責任的人述說責任的意義。我覺得很感動。

我查了一下資料,《夢幻花》於 2002 年 7 月至 2004 年 6 月間在雜誌連載,不過到 2013 年才以單行本出版,而且全面改寫,根據這幾年的時事加入了新內容,難怪書腰文案要寫「東野圭吾構思十年長篇推理新作」。我雖然沒有讀過原版的《夢幻花》,但我很肯定東野加入的時事,以及他對於這些事件的詮釋。我想,能夠坦蕩面對事實的人,某種層次而言是很堅強的人,而只有夠堅強的人才能保持溫柔,保持憐憫。

真的很感謝東野先生寫出了這麼棒的故事,也很感謝譯者王蘊潔小姐的翻譯,我成為「綿羊的譯心譯意」粉絲之後,一直很想要買她的譯作來讀,本來打算把 6/9 出版的《室友》(今邑彩,皇冠出版)當成朝聖首發,但是今天在誠品生活劇場店看到新書區只剩一本《夢幻花》,翻了前兩章就愛上了這個故事,立馬結帳。王小姐的譯筆流暢不在話下,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對人物的情感,則是功力深厚。等到《室友》出版我還是會買,順道再帶一本《母性》(湊佳苗,皇冠出版),享受綿羊帶給讀者的好書。

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

【工作】失控的原文

之前跟一位譯者朋友聊天,他說,學翻譯的時候只想著怎麼寫出好譯文,開始工作之後才發現大部份的時候都在處理不好的原文。我說,厲害的譯者跟編輯們都有一項技能,就是點石成金,或是把垃圾變成鑽石。

這種現象其實滿悲劇的,因為沒有人可以負責,也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完全解決問題。我們能做的只有請譯者不要太貼近原文翻譯(我們一直都在宣導,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XDrz),還有提醒自己細心一點,看到不通順或邏輯怪異的句子要多多注意,儘量避免好笑的錯誤。

最主要的問題其實是原文作者。他們可能不是母語人士,也可能是寫作技巧很差的母語人士。非母語人士(尤其是歐洲人)常常把歐語的用字直接套進英文,但沒有發現意思可能不一樣,或是句子的文法結構正確但是很冗贅,看不懂。至於寫作技巧很差的母語人士,除了寫出冗贅句子以外也可能拼錯字、漏字。

這兩種狀況我都遇過,也審得很痛苦,但我想最辛苦的還是譯者,因為我至少還有譯者翻譯的內容可以參考,但他們只有恐怖的原文可以看,不然就是要花很多時間查資料,搞清楚原文真正想表達的意思。當然我也遇過非常「忠實」的譯者,完完全全照原文字面翻,真真就是一場災難,我一邊審一邊狐疑:連我這外行人都能看出問題,有專業背景的譯者怎麼會看不出來?

這種原文有時候會讓我們裡外不是人。客戶看了我們盡力做出來的譯文可能會發現很多句子寫得很奇怪,然後就覺得是我們的問題。客戶可能看不懂原文(然後覺得我們在推卸責任),或是因為內容夠專業而可以忽略七零八落的句構,拼湊出原文的意思,但我們的譯者再怎麼專業也不太可能比他們專業啊......

不過我們交件前還是會跟業務同仁說一下原文的問題,請他們用客戶可以接受的方式說明,大部份的客戶只要有先講都不會太刁難。另外我之前也遇過一位客戶,他們的技術超級專業(全台灣只有他們在做),我們得定期到他們公司開會檢討譯文,整場會議就像讀書會一樣,工程師一直跟我介紹技術,我再想要怎麼修改譯文...... XDDDD

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

【工作】翻譯業的涓滴分工

我們接的案子最終都是要拿來「用」的,像是新聞稿、產品介紹、訓練教材、合約等。雖然也接過圖書跟電視影片,但是非常少,出版社跟電視台幾乎都有固定合作的譯者、工作室,或是專門做影片配音的公司。

除了一直都有的文件翻譯以外,這幾年翻譯業多了一個新術語叫做 localization,一般稱為「本地化」。本地化指的是網站或套裝軟體的整套翻譯與測試流程,例如 Apple 網站的台灣版本,或是 Microsoft Office 的繁體中文版本,由本地化人員翻譯其中的文字,有時候可能需要工程師支援跟電腦技術有關的部分。最常有這種需求的案主是跨國公司,他們通常也會找跨國翻譯公司,一次把 N 種語言、N 百萬字發包出去,然後定期開會或抽查文件品質,或是連這項工作也交給翻譯公司來做,他們只負責付錢跟收到成品。

所以食物鏈是這樣的:

案主(通常是跨國公司)
跨國翻譯公司
當地翻譯公司(中小型)

跨國翻譯公司本身不一定做翻譯,通常是扮演掮客的角色,從案主那邊把 case 整包吃下來,再把工作分切發包出去,根據語種找當地翻譯公司承接,例如找我們負責繁體中文。我們把工作做完、交出去之後,跨國翻譯公司會找人審閱,這個人可能是他們內部的正職或兼職員工(我們稱作「內 Q」,Q 是 QA(Quality Assurance)的簡稱),也可能是其他翻譯公司的審稿(稱作「外 Q」或 3rd party reviewer)。外 Q 內 Q 看過檔案之後把有問題的地方挑出來,記在格式統一的表格裡,發給我們回覆。這份表格我們稱作 scorecard,因為除了挑出來的譯文以外,他們還會計算分數,沒達到約定標準就會 fail,狠一點的客戶甚至會扣錢。

麻煩的地方在哪裡呢?其實很多。XD

跨國翻譯公司不一定懂作業語言:他們的外 Q 內 Q 也不見得比我們懂,所以常常會有意見很多、分數很低的 scorecard,但是我們看了發現其實也不是我們的錯,而是外 Q 內 Q 的中文造詣不夠好。這種狀況下我們通常都會詳細回覆意見(用英文),等客戶換下一個外 Q 看看有沒有比較好...... 如果他們有懂中文的人,也許我們就不用花時間看那麼多令人惱怒的意見,也不用花更多時間回覆客戶了。

跨國翻譯公司的 TM 維護問題:跨國公司不見得每次都會找同樣的人來做同語種文件,除非有長期配合的公司,而且就算長期配合,也不見得每次都可以全都接下來,所以他們應該有很多口袋名單,就算字數爆量也可以分頭進行。問題來了:每次好幾百萬字的內容他們都直接丟進 TM,不篩選甚至不檢查一句多譯,如果業主修改某個用語的譯法,他們也不會回頭去改以前的內容(我們會這樣做,就算不是每次都改,編輯發現的時候通常也會順手改)。

無形的時間成本:上一個問題造成的恐怖 TM 套進新文件的時候,對編輯而言有時候可能是地獄。我們可能會發現過去別間公司完全錯誤的譯文,然後就得花時間去修改,如果這份文件又不巧有很多這種譯文,我們可能得花費比預期高很多的時間成本,也可能會虧錢。因為跨國公司算字數的方法是這樣:先把(可能很恐怖的)TM 套進文件,已經套掉的字數乘以 0.1,再加上剩下的字數。他們的理由是 TM 已經有的內容就不用翻了,但前提是他們要維護 TM 啊!!!!!更機車的客戶只會叫我們「100%match 的部分也要檢查」然後就這樣,也不願意付更多錢,我們的時間通通耗在上面,真的很浪費。

時間表很趕,客戶又無法及時答覆問題:跨國翻譯公司沒辦法回應我們大部份的問題,因為他們只是掮客,最終還是案主說了算,但是這樣一來一往通常要耗費很多時間,往往我們還沒等到答案,交期就先到了,於是我後來學了乖,先斬後奏,讓客戶晚點自己確認自己修改。另外,跨國翻譯公司最後還要統整檔案交給案主,所以也必須預留最後的作業時間,這樣一來我們的時間自然被壓縮,比較扯的客戶還會來個好幾千字的「特急件」規定當天要交,也不給急件費。我的對策是:不給急件費的大量急件沒資格享受高級的譯文,所以我都會準時交。

當然,不是所有跨國翻譯公司都有這麼多問題(雖然大部份都有 XD),業務同仁也盡力捍衛我們的立場,讓我們有比較好的作業條件,只是這種分工方式的存在本來就是一種邪惡,如果我們可以直接跟案主接件的話,他們可以享受 CP 值更高的譯文,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。

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

《山城畫蹤》(喬一樵著,城邦出版)

這幾天廢寢忘食,都在看《山城畫蹤》(喬一樵,城邦)。這本書是我看過最棒的中文小說之一:劇情精彩而縝密,細節講究,人物刻畫生動,還有浪漫情節,最重要的是,作者以台灣人與藝術工作者的眼光與筆鋒,描繪了一位我們遺忘的偉大藝術家。書中故事當然有虛構成分,但是藝術激發的熱情不管在何時何地、透過什麼形式傳達,都一樣純樸真誠。讀這本書的時候,我一直在想「通俗小說」是什麼,以及「翻譯小說的風格」到底是褒是貶。學翻譯後,我有意無意與翻譯小說保持距離,翻譯小說的情節雖然引人入勝,但是不佳的譯筆不只不能忠實傳遞,還可能折煞了原文。純文學的小說語言精煉,但是兼顧深厚背景知識的作品似乎不多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作者的動機與努力更加令人敬佩,認真寫出「與自我高度相關」的故事,也為不懂藝術的普羅大眾開了一扇透著亮光的窗。
感謝作者為我們帶來這麼棒的故事,也感謝灰鷹學長推坑~